忠孝節由來
- 中國伊斯蘭在線
- 2016年9月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忠孝節是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之一。是在開齋節後的第七十天(伊斯蘭教歷每年的12月10日),即朝覲的最後一天舉行活動。 忠孝節又名古爾邦節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「Qurban」/「 قربان」 含有犧牲、獻身的意思,所以中國穆斯林一般把這個節日也叫「犧牲節」或「宰牲節」。它是回、維吾爾、哈薩克、烏孜別克、塔塔爾、塔吉克、柯爾克孜、撒拉、東鄉、保安等十個少數民族的宗教節日。 大約公元前二千多年,生活在今日巴勒斯坦希伯倫一帶的先知伊布拉欣,他是一位誠實的人,一生遵守他的誓言,為了信仰真主獨一,放棄了古老的祖傳宗教信仰和榮華富貴,他冒火刑之險,走上流亡之途,耗盡了青春年華,致力宣揚真主的正教——命人行好,止人作惡。在他已到八十六歲時,非常渴望能有一個兒子。真主滿足了他的要求,賜予他一兒子,取名「伊斯瑪儀/Ismail」。為此,他非常感謝真主賜予他的恩惠,十分喜愛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,希望他成年後能為真主的正教和人類社會做出點貢獻。 在經歷許多的患難之後,伊布拉欣又接受真主對他的一項考驗,以此來證明他對真主的愛,是否超越了他對周圍事物之愛,這個考驗就是要他將晚年所得之獨子獻祭犧牲。伊布拉欣堅定地接受了真主對他的考驗,他對自己的愛子伊斯瑪儀說道:「我的孩子啊!我確己夢見犧牲你;你考慮一下怎樣對待」,他說:「我的父親啊!假如真主意欲,你將發現我是忍耐的。」當他們兩人服從了,他把他的前額按下去時,我呼叫他說:「伊布拉欣啊!你確己實踐夢境了'。我就這樣報賞做好事的人,這確是一個明顯的考驗。我以一個大的犧牲救贖了他,我使他(享譽)於後代之中,安寧在伊布拉欣上。」《古蘭經37:102-109》 為此易布拉欣將兒子帶到麥加附近的米娜山上,正當舉刀宰殺兒子時,天使哲伯衣勒奉真主之命降臨,送來一隻黑頭抵羊以代替犧牲。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,先知穆罕默德聖人繼承了這一傳統,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。於伊曆二年(公元633年)定每年伊曆的十二月十日為會禮,即今日所提到的忠孝節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