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伊斯蘭教正名 ──專訪林士德伊斯蘭中心楊興本教長(轉)
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但近年卻背負著「恐佈主義」、「仇恨」等污名,而世人普遍亦對伊斯蘭教存在誤解。究竟,伊斯蘭教是何時創立?何謂「聖戰」?伊斯蘭教所崇尚的是仇恨?還是和平?穆斯林如何看待這些歧視、誤解?如何改善與外教人的關係?《論盡媒體》本週專題邀請到香港愛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蘭中心楊興本教長,為我們解釋伊斯蘭教的教義,以及穆斯林對恐佈主義的看法。
唐朝時傳入中國 本地穆斯林人數少
關於伊斯蘭教的歷史,楊教長表示,國際社會普遍認為,伊斯蘭教的興起比基督教、佛教等為遲。但他認為,伊斯蘭教其實是在造物主創造第一個人類──「亞當」的時候經已開始,並認為亞當是真主委派的第一位先知。而在公元七世紀時,先知穆罕默德接受了真主經由天使加百列所傳達的啟示,並將啟示滙集成伊斯蘭教最高經典《古蘭經》,而先知穆罕默德亦到不同地方傳教,勸導眾人摒棄多神教信仰,而崇拜獨一的真主「安拉」,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復興。
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中國?楊教長亦表示,根據史料記載,伊斯蘭教相傳在唐朝時期,經由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地區,雖然澳門與香港為海上絲路重要的中途站,但這個宗教卻沒有在這個時候於兩地興起。一直到十八、十九世紀時,澳門與香港分別為葡萄牙及英國的殖民地,大量印度穆斯林商人到港澳兩地經商,並落地生根,使得伊斯蘭教在兩地開始傳播。由於澳門的殖民地歷史比香港長,故此伊斯蘭教傳入澳門的時間亦比較早,澳門唯一一間清真寺及伊斯蘭墳場「嚤囉園」約在1774年建成,而香港首間清真寺「些利街清真寺」則要到1860年才建成。
雖然伊斯蘭教為世界第二大宗教,現時全世界約有16億穆斯林,但港澳地區的穆斯林數目卻沒有像基督教、天主教一樣多。楊教長估計,在香港定居及工作的穆斯林數目約有25萬,而澳門穆斯林數目更可能不到一萬,當中以移工如印傭最多。至於現時定居澳門的穆斯林,大多數是在殖民地時代,由印度果阿、東帝汶等地,來澳門擔任警察的摩爾人後代。亦有一些穆斯林是由中國內地來澳從商,定居在澳的。至於本地自願歸信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更「門可羅雀」,楊教長表示,在香港每年只有約一百人入教。
仇恨?聖戰? 世人誤解伊斯蘭教
自「九一一恐佈襲擊」起,國際社會普遍對伊斯蘭教產生恐慌,而西方媒體對伊斯蘭教渲染成「仇恨」、「戰爭」的起源。楊教長認為世人對伊斯蘭教的誤解,源自於西方媒體長久以來的負面宣傳、抹黑所致。
楊教長指出,阿拉伯文「伊斯蘭」的字根「S-L-M」原意為和平、平安,而全世界穆斯林見面時,都說著一樣的問候語「Assalamu-alaikum」,意思為「求主賜你平安」,指伊斯蘭教是一個和平、順從造物主的宗教,而穆斯林是追求和平的人,更指伊斯蘭教與恐佈主義全無關係,並反對所有恐佈主義。
西方媒體經常以「聖戰組織」來形容恐怖主義者,楊教長認為,「聖戰」一詞被人誤譯為戰爭。他解釋,「聖戰」一詞是由英文「Holy war」翻譯過來,而「Holy war」則是由阿拉伯文「Jihad」翻譯過來,由於「War」一詞是戰爭的意思,所以被世人誤解為「聖戰」就等同戰爭。但「Jihad」一詞的本意並沒有戰爭、戰鬥的意思,而是指勤力、奮鬥、鬥爭,但鬥爭並非指人與人、國與國之間的戰爭,而是「正義、心靈上的鬥爭」。只有在穆斯林遭受其他人攻擊時,如國家被入侵,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才能出於自衛而反抗,但不可主動攻擊其他人、傷害其他人。
香港有眾多清真寺,尤以九龍清真寺面積最大,可容納的信眾人數最多。
讓人認識伊斯蘭教:從自身做起
楊教長表示,伊斯蘭教的核心價值是敬拜唯一的真主、孝敬父母、愛惜家人、其他人、動物以及大自然,這個核心價值其實與基督宗教、佛教等導人向善的宗教一樣,只是伊斯蘭教本身沒有多作宣傳,「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穆斯林孝敬父母,是僅次於崇拜真主的善功,聖訓更明確指出,孝敬母親優先過孝敬父親,天堂就在母親的腳下。」他認為穆斯林應從自身做起,透過自己的行為讓人認識到伊斯蘭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。
楊教長強調,伊斯蘭教非常重視愛,注重倫理道德,並尊重不同宗教。他指出,《古蘭經》並沒有規定不信從伊斯蘭教就要斬首,並主張「宗教沒有強迫」,「你信不信是你的自由,就算你用槍指著某個人,要求他信某個宗教也沒有用,信仰是發自內心的。」他亦指,伊斯蘭教不像其他宗教一樣有傳教士,是靠穆斯林自身的行為來傳教,並認為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思想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似,因此中國人比較容易接受這個信仰,才使伊斯蘭教順利傳入中國而得以傳播。
楊教長希望,傳媒能客觀、正面地介紹伊斯蘭教,傳遞正確的訊息。亦希望能以講座的形式,宣揚伊斯蘭教的文化,「我們很希望能辦一個講座,從穆斯林的飲食文化去探討伊斯蘭文化。很多人以為我們為什麼不吃豬、不吃血、不喝酒,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對人體有害的,得到了科學的驗證,古蘭經不允許我們吃這些東西,都是為人類的健康著想。」